好好看世界|yh1122银河国际青苗班举行读书交流会暨优秀校友返校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18-09-17        浏览次数:1483


915日晚,在yh1122银河国际团委的统一部署下,第三届青苗班的十五位成员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一堂课——好好看世界读书交流会,yh1122银河国际团委书记李华清老师、法学13级朱凯凡同学参与交流活动。


暑期,学员们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好好看世界》和《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两本书,交流会便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学员们通过阅读书籍,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而周佳仪同学则是“行万里路的”代表,她首先分享了自己暑期游学牛津的经历,牛津踏实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令大家大开眼界,古老的英式文化碰撞现代的科技思维令大家心驰神往。


朱凯凡同学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分享,给大家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又出乎意料的美国大学生活。从本科学习到出国留学,成就优秀的路上必然伴随着许多的艰辛,今日的成功更是无数个通宵夜晚、无数次努力尝试的回报,他的经历也成为学员们借鉴的榜样。紧接着,每位同学都就两本书的内容和老师、学长、同学的分享谈论了自己的体会,两本书中既有余秋雨式的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有来自哈佛剑桥大牛笔下的光彩留学人生,不同的题材内容,不同的文化视角,不同的观点擦出了精彩的火花。最后,李华清老师总结所感,从自身经历出发提出了真知灼见,同时也对各位学生干部赋予了期许。

本次活动是青苗班学员与优秀榜样的一次碰撞,而这样的活动也会每月如期举行,使大家开拓了自己的格局,更坚定了新学期前进的步伐,相信在今后的路上,会相互勉励,砥砺前行。(通讯员:吕晨、胡迪,摄影:李燕婷)


以下为各位青苗班的成员的读书感想:

读了《北大授课》,深感自己文化的匮乏。印象中第三十九课时--《多记一个名字》,这一讲中很详细的讲了颜真卿。我之前对于颜真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书法造诣上,以及那首妇孺皆知的《劝学》,未曾想到他光耀千秋的文化人格。在安史之乱的最艰难时期,是他集中二十万军队,亲自挂帅与安禄山的部队交锋。而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颜家三十几口全部被杀害,他的哥哥遭受酷刑致死,他的侄儿也英勇就义。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当中,一个英雄或多或少都有我们不曾看到的一面,这本书给了我不曾看到的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也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向前。

——周怡辰


《好好看世界》中讲述的,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书中许多优秀的前辈凭着自己的努力、勇气去到另一个国度拓展自己的学业,于是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其实不管自己选择的学校如何,专业如何,只要本人是真正将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就有足够的资本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是随波逐流。这不仅仅是一句苍白的宣言,而是承载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脚踏实地做下去的事。除此之外,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或许我们更应该带着使命去学习,带着为社会做出哪怕是一些些贡献的心愿去学习。

——张科


《好好看世界》这本书不像第一眼看到时的鸡汤文章,发现是一个个名校学长学姐的故事。他们分享着自己的留学经历、学习生活等等。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勇气、努力还有选择这三个词。勇气,万事都要勇于去尝试,不要觉得自己不行或者做不好,反而应该在尝试中进步,因此勇气很重要,要多给自己加油打气。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更应当学会努力,万事都要靠自己来监督,所以努力,不仅把成绩、更是把自己的全面素质提升。选择,大学有非常多的诱惑,也有很多的机遇,要学会选择,选一条正确的道路。

——陈佳军


“生命不长不短,刚好够用来好好看这个世界”。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送孩子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我始终觉得,留学不仅仅收获的是一纸文凭,更多的是一份难能可贵、多年后亦会不时想起的经历。在看完《好好看世界》这本书中每个人的小故事时,都会觉得很吸引人、很特别,但当我看完整本书,问自己谁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时,我却说不上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演绎方式,无论是书中的作者向我们展示他们生活的风光灿烂,或是他们没有向我们诉说的困难与挫折,作为看客我们可能很容易就忘记了,毕竟那始终不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希望以后的自己在回忆起从前时也会像那些作者一样有话可说,有故事可以分享。

——胡迪


世界上最可怕的感觉之一就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好好看世界》就是一本这些精英们的世界名校日常,充满仪式感的考试、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具挑战的课业和丰富的课余…… “15岁拿到哈佛通知书的天才少女虽然让我觉得怀疑人生,但本来在非洲学小语种,之后去牛津读社会科学的勇敢男生又为我注入了一些勇气。出国求学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稀松平常的选择,这些有苦又有笑的日常不仅仅是娓娓道来的故事,从中感悟到的许多生活哲学,能让现在的我们更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叶贵慧


《好好看世界》这本书讲了很多顶尖学霸的故事,他们都就读于世界最顶级的学府,让人敬仰膜拜。其实回想小的时候,我们也都幻想着考入哈佛,考上牛津,雄心壮志,但伴随着成长,这种稚嫩的想法也逐渐消失了。初中的时候可能还怀揣着考北大的志向,但上了高中,距离高考更近之后,就根本不再奢望哈佛北大了,感觉这些离自己太遥远了。那时候的自己已经不敢去想这么不切实际的东西了,但看着这些成功的案例,比起我们,他们更敢想也更敢去做。从一开始确立那个目标之后,就拼命地往那个目标去奋斗。敢想的背后是超越常人的付出和行动。人的能力其实是无极限的,如果当初的我们一直坚守年幼时的壮志,真正地去行动起来,应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幸而,我们还年轻,未来还很长,敢想敢做,一切都还不晚!

——周佳仪


你为什么读大学?哈佛大学校门上刻了两句话:进来是为了增长知识,离开是为了更好地汇报祖国和人民。我想这应该是个很好的答案。当我仔细地读过《好好看世界》这本书、看到那些优秀的学子们努力的故事,我觉得我们应该走出现在的舒适区了。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要好好看看这世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的我们或许少了点拼的状态,也少了点再多努力一点的雄心壮志,要做个有大格局的青年学生,要放宽眼界,要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因为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世面、付出过的努力,都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在伦敦大学学院读书的付宁曾做过一名记者,她这样写道:“记者的身份让我在很小的年纪接触到了很高级别的人,但是我知道我看到的听到的是一个并不属于我的世界,不要永远做一个新闻记者,而要做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人。”

——刘佳璐


《好好看世界》这本书书如其名,在此书中,我们看到了世界各高校的优秀学子的自述。之前,我们对于学霸的刻板印象一般都是成绩非常优秀,只会读书,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十分丰富的,并且有许多不同的兴趣爱好。我联想到了《北大授课》中余秋雨老师对于文化伪坐标成功的定义。他批评了之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是用成绩来定义,真正成功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成功的。

因此,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为什么别人会玩的同时成绩还能保持?

我总结了两点也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在书中一直都能看到在该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专注去做,对于时间当然规划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现在做一件事情,可能就去看一会手机,这样玩也没玩好,学习也没学习好,所以,每一天都规划好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二是仪式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每学期都有正式晚宴,并且考试也要穿着正式,戴上康乃馨,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仪式感。我们平时考试只要人到了就好,复习也可能在宿舍的床上。生活很需要仪式感,因为当你有仪式感的时候说明你很重视这件事情,你才会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李燕婷


读罢《好好看世界》,当真想做个世界名校人。小的时候我们挂在嘴边的学校,长大后我们不敢去想的学校,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做到了。除了牛津剑桥严谨的学风、考风;除了哈佛麻省看似自由的课余生活。他们中有的人将兴趣变成职业,有的人将职业转化为专业。纽约大学的王大宝说,人生重要的不是速度,是方向。我们未必要努力成为大多数人的样子,而是要努力独一无二。他们有勇气去申请梦想的学校,有能力去让自己的独一无二变得成功。人生何必循规蹈矩,去追逐自己想去追逐的,去努力成为自己儿时想成为的那个人。

——李璐


《好好看世界》里面,看到许多熟悉的小哥哥小姐姐,他们的求学经历激励着正在考研的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们一样,为梦想而战!好哥说过,生活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你只是欠缺一个勇敢的决定,我想这本书就是给我勇气做勇敢决定的力量,我也坚信高品质的改变多久到来都不算晚。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为几次这样的选择而努力。除了这一辈子,我们别无空闲,为什么要碌碌无为呢?留学可能对普通人似乎遥远,但并非不可能,如果人的一辈子连想做的事情都完成不了,那可真是悲哀。这本书送给即将踏上征程的自己,一路虽苦,前程可期。加油!

——何露


书名叫《好好看世界》,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世界”,而是更多地被书中这些前辈们的精气神所吸引。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李寅飞的故事。他是书中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说他在清华期间只做了相声这么一件事。“相声”在我们许多现代人看来已经成为了一场滑稽表演,成为了供人们消遣的一种娱乐形式。但他却不愿随波逐流,他热爱并懂得相声所具备的艺术价值,无所顾忌地去追求。我更佩服的是他不畏压力、勇于面对的勇气,在清华这样一所高校,他做到了最好的兼顾,既不负初心做好了相声,还兼备了博士的学历。或许书中那些15岁便孤身出国求学的天才们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并不那么的具有参考性,但每一个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明确自己想要的,并付出最大的努力面对,相信一定能有所回报。

——赵喆云

一部好的著作,在于引导读者不同的思考和独特的阅读体验,本书给人的启示,不仅在于余老先生对于如何定义文化的深刻解读,也在于老先生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理解和梳理。在余老先生看来,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重视文化中的精神价值、集体人格、礼乐传统,有助于文化上的人格完成。因此,余老先生的课程重点放在了先秦时代到盛唐这一中华文化积累的后期,对

于中国文化的泛政治化现象,作者展开了尖锐的批评,大到文化环境,小到日常生活。如对学者和文化人的头衔,不是从他本身的学术成就出发,而是打上某某协会、某某单位的职务,以职务论。比如,对于给屈原以爱国诗人的称号,作者也以为不妥当。诗人就是诗人,不能以爱国与不爱国来区分。余老先生认为,文化人的责任,就是为时代选择一个范围并说明理由。本书就是他为我们当代人选择的文化读本,旨在找回文化教育应有的“赤子之心”。

——顾海露


在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国力崛起的背后是本国文化的强力输出,中国在国际环境的认可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互相交流传播的结果。其实跨文化传播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在不同文化交流中寻找平衡?在书中台湾同学的闪问里可以感知外界对大陆充满了好奇,但不可避免的存在文化偏见。余秋雨教授将文化定义为“集体人格”,也就是国民性,北大的学生也非常关注中华文化的精神坐标,如今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能了解和接触世界,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这个看世界的过程中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文化其实需要更加理性,不仅要传承、完善中华文化,取长补短,还要发挥优势将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理性的看待世界,也希望世界能理性的看待我们。

——王文婧


一个国家总需要那么一群仰望星空的人,在《北大授课》师生们令人目不暇接的思想交锋中,仿佛能够一窥这所学园建立之初的风云变幻、百家争鸣,是我曾经向往的样子。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太迅速,无数的人被裹挟进了金钱欲望的大潮,随波逐流;但在北大这样的象牙塔里,还是有人思考哲学,辩论文化。我们这群同样身处象牙塔中的人,却常常无奈追逐功利,似乎早早地为生活奔波忙碌,“优秀”却迷茫。也许一个法律人曾经的理想是用程序正义改进社会,也许一个新闻人曾经的理想是用笔锋捍卫他的民众,尽管我们还只是为生计奔忙的小小人物,却也应当常把赤子之心拿出来晒晒太阳,人生应当活向自己曾经想象过的样子,那么曾经俗气地挣扎又有何妨。就像《好好看世界》中那位极尽优秀之可能的哈佛学子在文末写下的那段话,他的愿望确实是想回到他的祖国,想把她变得更好,许多留学归国的人都这么想,不是矫情,洗尽铅华,一颗初心罢了。


——吕晨